多学科联手参与大遗址考古与保护

发布时间: 2014-02-10



2月8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陕西省文物考古工程协会与多家单位合作,集中对渭河以南的汉长安城遗址等大遗址进行的高光谱航空遥感考古勘测工作已结束,目前转入数据解析处理阶段。利用标定场已知特征光谱在勘测区域内初步发现70多个次地表异常点,这为西安地区大遗址考古与保护提供了新资料。

陕西省考古工程协会理事长张文介绍,2013年4月高光谱航空遥感考古勘测研究项目正式立项后,使用运-12飞机飞行12架次,集中对渭河以南的汉长安城遗址、沣镐遗址和杜陵遗址等大遗址,进行了空地一体的考古勘测,考古勘测约1000平方公里,取得了丰富的高分辨率成像光谱数据和地物光谱数据。

运用该技术在大面积文物遗址区域内进行考古勘测在国内尚属首次。陕西省文物局副巡视员周魁英说,多处地表下异常点的发现说明这是一次有意义的科研勘测探索,利用高光谱航空遥感进行考古勘测,是一次成功的高科技实践活动。

此次考古勘测工作汇集了国内文物、测绘、技术物理、航测遥感等多学科专家。近年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考古工作带来了不少惊喜:看似一堵白墙的莫高窟某洞窟石壁,借助紫外荧光相机发现曾画有7个女供养人的全身像;出土于欧亚大陆的100多面汉代铜镜,通过化学元素成分分析,被证实出自中国中原地区;同位素考古在古资源环境、生态研究中大放异彩,例如,铜同位素分析可以为铜金属资源的种类以及相关的冶炼技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金正耀表示,“传统是一门学科的厚重积淀,创新发展则主要体现在它的新兴领域和方向上。今天的中国科技考古既注重器物本身的研究,同时也在古资源环境与生态等诸多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

“化学及其他自然科学正在与考古学融合发展,化学在文物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中有着广泛应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段清波认为,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可为研究、保护与鉴定文物提供可靠依据。如陕西法门寺地宫珍藏的玻璃制品,究竟是中国古人自己制造的,还是西方传入中国的?经化学分析研究,我国唐、宋以前的玻璃制品含铅量高,以铅玻璃为主,而西方古代玻璃以钠、钙玻璃为主,基本不含铅,因此,这些玻璃制品系西方各国贡品,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有关专家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成为备受关注的系统性工作,需要多领域相互融合,吸取来自多学科的知识。多领域、多学科的共同参与体现了大遗址考古勘测与文物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和现代性。

Qq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