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
- 行业新闻
- 英国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的启示
英国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的启示
发布时间: 2016-02-03
藏品预防性保护属于保存修复的范畴,它是先于治疗性保护和修复的第一步。在近二三十年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中,预防性保护已逐渐成为被国际博物馆普遍接受并迅速应用的原则和管理办法。它经济成本低、可参与性强等特点契合了当下可持续发展和文化惠民的趋势,使之日渐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研究体系。
英国在藏品预防性保护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英国藏品预防性保护得以坚实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坚实的藏品保护发展传统与新兴保存科学研究的结合。早在16世纪,英格兰从贵族庄园的维护与管理中获得了一些“家政”的实践经验;19世纪中叶,伦敦因空气污染成为“雾都”。“一战” “二战”期间藏品搬家,由于环境改变造成博物馆藏品恶化,伦敦几家博物馆率先聘请科学家来研究物品恶化成因,总结形成一套预防理论和经验,从此,科学就在博物馆里扎了根,欧美国家相继效仿,在博物馆里建立了实验室。
二、非政府部门公共机构管理模式和文化惠民政策的推行。英国政府不直接介入博物馆运作,而是通过中间机构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委员会(MLA)对博物馆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这种“一臂之距”的分权管理模式给予了博物馆一定的自由度。
英国政府制定了多项文化惠民政策,从2001年通过议案开始逐步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强化“让公众成为博物馆核心,让博物馆成为社会核心”的理念,为博物馆事业发展创造平台。
三、活跃的专业团体和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指南的制定。英国的国际保护协会(ICON)致力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水平的提升,定期举办会议,探讨疑点难点,分享和奖励创新研究成果。
另外,英国一直不断制定和更新有关藏品修护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规范,还有博物馆认证、藏品保护评估指南、针对不同类型藏品和不同环节的规范和建议等等,各馆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择。
四、专门的大学学位课程和与美术馆、博物馆联合培养的机制。从1980年开始预防性保护的内容出现在大学教育里,并一步步发展到现在成为一门专业课程,也有学院与博物馆联合开办保存修复课程的例子,反映出人们对预防性保护知识需求的增加。
我国的藏品预防性保护工作可从英国的经验中借鉴几点,比如多渠道的专项资金来源和国家遗产彩票基金的使用;加强国内与国外修护人员的交流和学习;多元化的预防性保护宣传与教育引导;成系统的概念诠释和灵活多样的标准参照等。
(来源: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