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15-01-12
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据历时5年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仅不可移动文物就有76万多处。近年来,社会各界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渐加强。2013年,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3处,创下历次之最,国保单位总数达4296处;地方政府也相继公布了新一批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保单位达到12万余处,较第三次文物普查前有了大幅度增加。
文保工作取得可喜的进展,与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物作出重要批示密不可分。习近平同志在福建、浙江任职时,就十分重视当地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3年以来,习近平同志先后就河北正定古城、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哈尔滨731遗址群、辽宁阜新“万人坑”遗址的保护工作作出批示,指出要秉持正确保护理念,加强修护工作,防止破坏性建设。2014年9月,习近平特别针对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问题指出,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让我们的城市建筑更好地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具有深远的意义。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重要指标。文化遗产是文化的根基,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华夏之所以为华夏,中华文明之所以为中华文明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文化界存在某种媚洋、薄古的风气,一说起古代就嗤之以鼻,唯国外马首是瞻。这是典型的缺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表现,久而久之,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我们要大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浸润在中国元素之中,生活在中国故事之中,经受“中国情怀”和“中国智慧”滋养,创造出足够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文化。
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正如习近平同志任福建省省长时所指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物资源,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当前,城镇化和全球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亟须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为基本国策,为自己也为后代,留下我们从哪里来的印记。
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既要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也要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要让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做到爱物惜物、慎终追远,让每一位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自信地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唯有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文化遗产保护的这棵树苗,才能结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硕果来。
(来源:光明网)